在线客服系统
鲁班长城市合伙人

住建部推建筑工人实名制瞄准哪些待解问题

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用工乱象一直是制约行业规范发展的“顽疾”:某省2023年劳动争议案件中65%涉及建筑工人身份冒用或合同缺失,某央企因用工数据失真年浪费成本超2亿元,还有项目因欠薪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不仅损害工人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住建部牵头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并非简单的“人员登记”,而是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为支撑,精准瞄准行业长期存在的用工、薪资、安全、监管四大核心难题,通过数字化管理重构用工秩序。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与典型案例,解析实名制剑指的待解问题及其治理逻辑。

一、瞄准“用工身份模糊”:破解“人证不符、权责不清”的管理困局
建筑行业“层层分包、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导致“身份信息割裂、合同签订率低、权责归属模糊”成为普遍痛点,住建部推行实名制首要解决“谁在干活、跟谁干活”的基础问题。​
住建部推建筑工人实名制瞄准哪些待解问题
 
(一)根治“身份冒用与信息造假”乱象​
传统用工中,纸质台账管理导致身份核验流于形式,冒用他人证件、虚构工人身份套取薪资的现象频发。某“黑包工头”案件中,12起纠纷均存在系统性身份造假,使工人讨薪周期延长47天。实名制要求“身份证+人脸采集+公安部数据库核验”三重验证,如百度Apollo的三重验证系统错误率低于0.003%,某试点工地应用后身份冒用率下降92%。《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更明确“未实名登记不得进场施工”,从源头阻断身份造假空间。​
 
(二)破解“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合规难题​
中小型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仅68%,个体包工头承包项目甚至不足40%,工人因无合同维权时往往陷入被动。住建部通过实名制将“合同签订”与“入场权限”强制绑定,施工企业需在系统中录入劳动合同信息,未签订规范合同的工人无法完成实名登记。陕煤建设某项目部落实“先签合同后入场”,实现劳动合同签订率100%,彻底杜绝“无合同用工”风险。​
 
(三)厘清“多层分包下的权责归属”​
层层分包导致“工人不知雇主、企业不识工人”,出现纠纷时总包、分包互相推诿。实名制要求施工总承包单位配备劳资专管员,通过系统掌握分包单位用工情况,明确“总包对薪资支付负总责”。某地铁项目中,分包单位拖欠工资,监管部门通过实名制系统快速锁定总包责任,督促其从工资专户代发薪资,避免工人陷入“追责无门”的困境。​
 
二、瞄准“薪资发放混乱”:打通“工时不清、欠薪难追”的保障堵点
欠薪是建筑行业最突出的民生问题,而“工时统计不准、资金挪用、证据缺失”是欠薪频发的核心原因,实名制通过全链条数据留存构建薪资保障体系。​
 
(一)解决“工时核算模糊”的核心矛盾​
传统人工记录考勤易出现“漏记、代记、虚增工时”,某项目曾因木工班组工时统计误差引发集体讨薪。实名制依托“人脸识别打卡+电子围栏定位”自动记录工时,数据实时上传云端且不可篡改。无锡地铁项目通过人脸识别自动记录出勤,总包按系统数据核算薪资,彻底避免“糊涂账”;陕煤建设更创新“班前会点名+刷脸”双签到,杜绝代打卡与虚报考勤。​
 
(二)阻断“工资被挪用、发放不到位”的链条​
多层分包中,工资经包工头转手易被截留,而工资专户与实名制的联动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根据《条例》要求,实名制系统直接对接工资专户,施工总承包单位根据系统生成的工资支付表,从专户直接发放至工人银行卡,跳过中间环节。无锡市实现“一人一卡一账户”全市联网,14万名工人工资通过系统跨行发放,确保“钱直达工人手”,某省数据显示,规范实名制项目欠薪周期仅8天,远低于不规范项目的28天。​
 
(三)补齐“欠薪维权无证据”的短板​
工人讨薪时往往因“无考勤记录、无薪资凭证”陷入被动,实名制系统实现“考勤-薪资-凭证”全数据留存。系统自动存储劳动合同、考勤报表、转账回执等信息,且需留存至少3年,工人可随时查询,监管部门亦可快速调取核验。某工人主张“未足额获薪”,企业通过系统调出考勤与薪资支付记录,成功厘清责任,避免无理索赔。​
 
三、瞄准“安全管理薄弱”:化解“资质不符、监管缺位”的风险隐患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无证上岗、培训缺失”占比居高不下,实名制通过“资质与岗位绑定、培训与权限挂钩”,破解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杜绝“无证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传统管理中,特种作业资质核查依赖人工,无焊工证、登高证人员违规作业时有发生,某项目因安排普通木工焊接管道导致漏水返工,损失30万元。实名制系统将工人技能资质与入场权限绑定,未取得对应资质的人员无法进入高风险区域。某化工项目通过系统管控,确保特种作业人员资质合规率100%,在应急管理部门检查中获表扬。​
 
(二)破解“安全培训流于形式”问题​
“重施工、轻培训”是行业通病,工人未经培训上岗易引发事故。实名制要求将培训记录录入系统,未完成岗前安全培训的工人无法激活打卡权限。新加坡建设局通过类似系统,要求工人完成政府认证培训方可上岗,某中资项目应用后工伤事故率下降34%;国内某项目更将培训影像与考勤记录联动存档,确保培训“有迹可查、落实到位”。​
 
(三)实现“作业风险实时预警”​
针对工人违规作业难以及时发现的问题,实名制系统可联动智能设备实现风险预警。如工人佩戴的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与气体传感器,进入危险区域或检测到有害气体时自动报警;AI视频监控可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攀爬”等行为,10秒内推送预警至管理人员。某隧道项目通过这套系统,月识别安全隐患量比人工多60%,事故率下降75%。​
 
四、瞄准“行业监管乏力”:打破“数据孤岛、监管滞后”的治理瓶颈
住建部门长期面临“监管范围广、企业数据不透明、违规难追溯”的困境,实名制通过“数据联网、动态监控、精准执法”构建新型监管体系。​
 
(一)打通“企业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壁垒”​
传统监管依赖“人工巡查、企业上报”,数据真实性与及时性难以保障,全国72.3%的工地仍用纸质台账,与社保系统匹配率不足28%。实名制要求企业系统实时对接住建部门监管平台,人员信息、考勤、薪资等10类数据“一次采集、多端复用”。鲁班长系统可对接31省监管平台,某项目借此实现数据自动同步,在检查中获通报表扬。​
 
(二)实现“违规行为精准预警与追溯”​
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自动识别异常,如“工资专户余额不足、超期未发薪、无证人员进场”等情况,立即触发预警并推送至执法人员。某项目计划延迟发薪,系统预警后监管部门及时介入,督促补充资金避免欠薪;某省住建厅通过平台监测,发现83个项目存在“先用工后登记”违规,精准开展专项整改。​
 
(三)构建“信用挂钩的长效监管机制”​
住建部将实名制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未达标企业面临“限制投标、信用扣分”。某央企因3个项目未落实实名制,信用等级降至B级,错失重大项目投标资格;而无锡、广州等城市将实名制评价与工程款支付、评优挂钩,倒逼企业主动合规。这种“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的机制,推动监管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

住建部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本质是用“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用工顽疾”,每一项制度设计都精准对应行业痛点:从身份核验根治造假,到薪资联动杜绝欠薪,从资质绑定保障安全,再到数据联网强化监管,形成“人员-工时-薪资-安全-监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工人“安薪就业”的诉求,更推动建筑行业从“粗放管理”向“规范运营”转型。随着技术升级与政策深化,实名制将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降低实施成本,真正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关键词整理生成,仅供参考,如需工地实名制考勤设备及系统,欢迎咨询鲁班长,我们为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上一篇:劳务实名制管理能帮企业实现啥突破

下一篇: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现状赋能工地考勤智能化

查看更多:"返回列表"

鲁班长致力于为政府提供实名制监管平台搭建以及为建筑企业提供实名制管理解决方案

地址:深圳市福田保税区紫荆道2号创想科技大厦5楼B号

CopyRight © 2015 - 2017, 鲁班长(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粤ICP备16090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