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地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准确掌握人员信息,导致在工资支付、安全监管、质量管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引发大量劳动纠纷;施工现场人员身份不明,给安全管理带来隐患,难以追溯事故责任;同时,也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整体把控。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筑工人和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建筑工地人员管理,推行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势在必行。下面给大家分享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细则:

二、目的
保障工人权益:准确记录工人出勤情况和工作量,为工资核算提供可靠依据,有效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确保工人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
强化安全管理:清晰掌握工地人员身份和资质信息,便于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现场管理,提高工人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并在事故发生后能迅速确定责任人员。
提升工程质量:通过对工人技能水平和作业情况的记录,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加强对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的人员管控,保障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规范建筑市场:促进建筑企业依法用工,打击非法转包、分包等违法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实施方式
(一)人员信息采集
采集范围:所有进入建筑工地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后勤人员等,均需进行实名制信息采集。
采集内容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联系电话等。
资质信息: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塔吊司机等),需采集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编号、发证机关、有效期等信息;对于其他技术人员,需采集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信息。
劳动合同信息:记录工人与建筑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编号、签订日期、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工资标准等内容。
进出场信息:记录人员进入和离开工地的时间、事由等信息。
采集方式
现场采集:在工地入口处设置专门的实名制信息采集点,安排专人负责,使用身份证读卡器、人脸识别设备等采集人员基本信息和人脸图像,同时要求人员提供相关资质证书和劳动合同原件进行核对和登记。
线上采集:对于部分提前确定进场的人员,可通过建筑企业开发的线上平台或政府指定的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由人员自行上传身份证照片、资质证书扫描件、劳动合同照片等信息,经建筑企业审核通过后完成信息采集。
(二)考勤管理
考勤设备:在工地各出入口、施工区域等关键位置安装人脸识别考勤机、指纹考勤机等设备,确保能够准确记录人员的出勤情况。
考勤规则
工作时间:明确工地的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计算方式等考勤规则,并向全体人员公示。
请假制度:建立规范的请假流程,工人请假需提前向班组长或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离岗,并在考勤系统中进行记录。
考勤记录:考勤设备自动记录人员的考勤数据,包括进出时间、考勤地点等信息,并实时上传至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筑企业应安排专人对考勤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和核对,确保考勤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门禁管理
门禁系统:在工地出入口设置门禁通道,配备门禁控制器、读卡器、闸机等设备,与实名制信息采集系统和考勤系统进行数据对接。
人员进出管理
授权进入:只有完成实名制信息采集且考勤记录正常的人员,才能通过门禁系统进入工地。人员进入工地时,需在门禁设备上进行身份验证(如刷身份证、人脸识别等),验证通过后闸机自动开启,允许人员进入。
禁止进入:对于未完成实名制信息采集、考勤异常或存在违规行为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员,门禁系统将禁止其进入工地,并发出警报提示。
(四)培训教育管理
培训计划:建筑企业应根据工程特点和人员需求,制定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
培训实施
线上培训:利用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或其他线上培训平台,开展安全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要求人员按时参加线上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考试或作业。
线下培训:定期组织现场培训活动,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培训记录:对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讲师、考试成绩等信息,作为人员上岗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五)工资支付管理
工资核算:建筑企业应根据考勤记录、工作量和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每月准确核算工人的工资。对于实行计件工资的工人,需明确计件单价和计件数量;对于实行计时工资的工人,需按照实际出勤工时计算工资。
工资发放
专用账户:建筑企业应在银行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确保工人工资与其他工程款项分账管理,专款专用。
发放方式:通过银行代发的方式,将工人工资直接支付到其本人的银行卡账户,避免工资被截留、挪用。在工资发放后,及时向工人提供工资支付清单,清单应详细列明工资构成、发放金额、发放时间等信息。
工资公示:在工地显著位置设置工资公示栏,每月对工人工资核算和发放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 5 个工作日,接受工人和社会监督。
四、记录要求
(一)记录内容
人员信息档案:为每位工人建立独立的个人信息档案,包括采集到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劳动合同信息、培训记录、考勤记录、工资支付记录等内容。档案应采用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进行保存,纸质档案应装订成册,妥善保管;电子档案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或云存储平台上,并定期进行备份。
考勤记录台账:建立详细的考勤记录台账,记录每位工人每天的进出时间、考勤地点、考勤状态(正常、迟到、早退、旷工等)等信息。考勤记录台账应按月进行整理和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 2 年。
工资支付台账:建立工资支付台账,记录每位工人每月的工资核算情况、发放金额、发放时间、发放方式等信息。工资支付台账应与银行代发记录、工资支付清单等资料相互印证,保存期限不少于 3 年。
培训教育记录:对每次培训教育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培训通知、培训签到表、培训课件、考试成绩、培训效果评估等内容。培训教育记录应按年度进行整理和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 2 年。
(二)记录准确性
数据审核:安排专人对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发现的数据错误或不一致情况,应及时进行核实和纠正。
数据更新:当人员信息、考勤情况、工资支付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在相关记录中进行更新,保证记录数据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三)记录保密性
权限管理:对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和相关记录数据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操作相关数据。不同岗位的人员应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保密制度:建立健全数据保密制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保密教育,要求其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工人的个人信息和企业的商业秘密。对于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应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五、监督与考核
内部监督:建筑企业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对实名制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工人对实名制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投诉。
外部监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对建筑企业的实名制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和考核。对于未按照规定实施实名制管理的建筑企业,应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处罚,并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考核指标:将实名制管理工作纳入建筑企业的信用评价和项目招投标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如人员信息采集率、考勤记录准确率、工资支付及时率等。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建筑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限制或禁止参与建筑市场活动。
通过以上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细则的实施,能够有效规范建筑工地人员管理,保障工人权益,提高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鲁班长不对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作任何形式的承诺。如需工地考勤系统及设备欢迎咨询鲁班长。
相关推荐: